党的十八大以来,焦作市针对老城区人口集中、老旧楼院管理难度大等情况,把最基层的楼院作为新的切入点,坚持以基层党建带动基层治理创新,将社区“一征三议两公开”工作法向居民楼院延伸,逐步探索推广了社区服务型党组织“334”工作模式,即:积极发挥党组织主导、居民主体、社会协同三个作用,充分运用“三上三下”三步工作法,探索建立共驻共融、共商共推、共创共管、共建共享等四方面工作机制。通过重心下沉、优化组织、整合资源、构建机制,调动党员群众积极投身社区楼院建设。
发挥三个作用,推动党建重心延伸下沉
楼院是社区的下延,直接面对广大居民,为切实解决好楼院居民最关心的问题,焦作市委通过规划引领、政策鼓励、资金支持等途径,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社区居民和驻区单位等三方面作用,同向用力推动各项工作延伸下沉。
一是切实发挥党组织领导作用,实现工作重心下沉。
近年来,焦作市委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党的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城市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积极引导区、街道两级党(工)委将工作力量、经费投入延伸下沉。一方面,在建设好区、街道、社区三级党组织基础上,推进党组织架构的延伸下沉,全市635个楼院党支部、1138个楼栋党小组、1262个党员中心户先后成立,构筑起区党委、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楼院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组织体系。另一方面,在全面推进区、街道、社区三级党群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在办公条件允许、群众期盼高的263个居民楼院设立了楼院党群服务中心,把服务触角延伸到最基层。
二是切实发挥居民主体作用,实现参与主体下沉。
以往参与楼院建设的主体大多是社区工作人员,居民仅仅是被服务的对象。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数量不断增长,社区原有的工作力量渐渐无法满足现实需求。为扭转这种局面,焦作市广泛在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职工中推选党员中心户,在428个楼院以自荐、联名推荐、公开投票等方式民主选举居民议事会成员2000余名,通过邀请楼院中有一定威望的老党员、老同志参与主持楼院工作,影响周围楼院的居民,推动了社区楼院管理工作参与主体的下沉。
三是切实发挥社会协同作用,实现社会资源下沉。
通过深化区域化党建,搭建共治平台,动员辖区单位、社会组织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主动参与到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和楼院党支部中来。全市476个驻区单位和“两新组织”负责人进入了社区党委,121个驻区单位和“两新组织”负责人进入了街道党工委,450余名驻区单位相关负责人加入居民议事会。通过定期开会、集体商讨,推动更多的社会服务、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向楼院延伸倾斜。河南理工大学、焦作电厂等30余家驻区单位,先后投资近1000万元用于对楼院的基础设施改造和维护。“金蕊之家”、“爱心助学会”等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区公益活动,为居民提供各类专业化服务。
实施三步工作法,实现楼院协商民主规范
在社区全面推广“一征三议两公开”工作法的基础上,为确保楼院实现规范民主协商议事,焦作市以楼院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为主导,通过党员带头、规范程序、居民参与,全面推行党组织领导下的“三上三下”三步工作法。
第一步,把居民的意见收集上来,把初步方案公布下去。
由社区党组织统筹,楼院党支部具体实施,通过召开党员中心户“集中议”、邀请户代表“座谈议”、党员入户调查“当面议”、建立微信和QQ群平台“网上议”等方式,推动楼院居民围绕本楼院重大事项和普遍关心的问题,开展讨论研究,提出初步设想。然后把相关情况上报社区党组织,由社区党组织征求楼院党支部意见后,形成初步建设方案在楼院公示。
第二步,把初步方案的意见收集上来,把完善的最终方案公布下去。
通过楼院党小组成员积极上门走访、向专业人员咨询、组织户代表到楼院党支部集中讨论等形式,广泛征求各类人群对初步方案的意见和建议;楼院党员将收集到的意见集中汇总,经过楼院党支部、党员中心户、居民代表集中讨论后,对初步方案进一步修订完善,在获得大多数居民同意后,上报社区党组织备案,并在楼院党支部的牵头下组织实施。
第三步,把对方案落实情况的反馈意见收集上来,把最终整改的情况公布下去。
社区党组织针对每个楼院的情况,分门别类、建立台账,并定期督促楼院党支部将工作进展、资金筹措和使用等情况,通过楼院公示栏、微信或QQ群等向居民公布,引导居民知晓楼院事务、参与楼院工作,接受居民监督。工作过程中,楼院党支部负责人和党员中心户负责收集居民反馈的意见,并及时上报楼院党支部集体讨论,对需要改变的事项进行必要调整,确保决策过程群众参与、决策效果群众检验。
构建四种机制,促进服务群众常态长效
“融合多方资源,实现文明和谐”,是焦作市推广社区服务型党组织“334”工作模式的最终目标,也是“334”模式中的最后一个“4”,即探索建立共驻共融、共商共推、共创共管、共建共享等四种工作机制,推动实现“党建统领好、自治管理好、文明和谐好、群众反响好”的目标。
一是构建共驻共融机制,实现党建统领好。
工作过程中,注重将参与社区楼院建设的群体逐步扩大,从初期的街道社区党员居民,逐步扩展至驻区单位,再从驻区单位扩展至辖区各类园区、商务楼宇、商圈市场等城市新兴领域,通过结对共治带动新兴领域党建覆盖,通过资源共享带动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增强了党组织在各领域的影响力。在市、区、街道多级党组织的帮助协调下,焦作市“追梦公益爱心会”成立党支部,并与解放区焦北街道花园街社区、山阳区定和街道龙源湖社区等多个社区合作共建“物物交换空间”,促使社会闲置资源再利用。党支部书记杨常珍利用公益组织平台凝聚市教育局、市人社局等多个行政单位力量,共同帮助农民工、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城市弱势群体,使受助人员感受到来自党和政府的关怀以及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二是构建共商共推机制,实现自治管理好。
通过党组织核心带动、党员示范引领、居民广泛参与,依托党群联席会议制度、居民议事会等载体,焦作市把社区党建下沉至楼院之中,把楼院事务管理的决策权、参与权、实施权和监督权交给全体居民,使广大居民成为楼院自治的主人。276个老旧楼院,经过居民商议、党群联席会商定,最后采取“自愿无偿服务+成本式有偿收费”的半物业化管理方式,有效降低了生活成本。152个不具备设置门岗门卫的楼院,通过居民提议、党组织协调,全部采取安装电子门禁的方式,解决了治安防范难题。
三是构建共创共管机制,实现文明和谐好。
在建设好区、街道、社区、楼院四级党群服务中心的基础上,通过简化流程、下放行政审批事项,邀请楼院退休居民进行代办服务等方式,推动服务力量下沉、服务效果提升。全市537个楼院开设了环境举报受理窗口,明确卫生保洁任务分工,逐项逐环节落实责任;建立矛盾排查专项机制和专职人民调解队伍,累计排查化解矛盾纠纷34000多起;发挥公安、政法部门优势,吸收社会资源,累计建成视频监控平台300余个,安装监控探头6800余个、平安灯2300余个,辖区楼院和背街小巷基本实现了技防全覆盖、平安灯无盲区,法治建设有序推进。
四是构建共建共享机制,实现群众反响好。
楼院治理的成果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也反映在精神层面。焦作市以居民楼院为中心,大力弘扬社会正气,培育文明风尚。以社区居民、社会志愿者、驻区单位为依托,组建各类社区服务队伍,广泛举办“社区文化体育艺术节”“社区邻居节”等各类活动。中站区龙洞街道武钢社区成立了在职党员志愿者服务队、治安巡防志愿者服务队、文体艺术志愿者服务队等7支志愿者服务队,为周边地区5000多名居民提供服务,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居住幸福指数连年上升。中站区龙洞街道和武钢社区在2015年分别被评为“全国和谐街道”和“全国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