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针对农村基层征迁、环保、信访等工作量大,特别是疫情防控期间,农村“两委”干部治理力量有限的实际问题,木栾街道积极探索“党小组+星火阵地”建设模式,充分发挥“支部带小组、小组带党员”的引领作用,构建服务群众前沿“小微阵地”,着力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建阵地,明职责,构建助推支部建设的“大帮手”。坚持突出政治功能,将支部职能延伸到党小组,分担支部工作,提升落实效率,促使支部工作更有抓力,基层组织力更加有力。拓展阵地功能的“帮手”。坚持因村施策、因地施策,将村内划分为若干个片区,以党小组为依托,按照不低于30平方米的要求,标准化建设“星火阵地”,做到有场所、有设施、有标志、有书报、有制度、有活动,延伸拓展支部党建阵地功能。加强党员教育的“帮手”。每名支部成员联系一个“星火阵地”,不定期组织片区内党员学政策、学理论、学技能,不仅推动了党员学习教育常态化,也有效解决了部分村支部党建阵地面积狭小、党员学习不便的问题。落实组织制度的“帮手”。依托“星火阵地”,将全村党员“化整为零”,统筹考虑片区内党员工作生活实际,合理化安排党小组会,适时组织党员开展谈心交心、主题党日活动,不仅调动了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的积极性,也有效解决了村支部“三会一课”难达标、党员参会率低的问题。
聚人气,增活力,搭建促进乡村治理的“大舞台”。通过多种方式建设,丰富阵地活动内容,打造形式多样、群众乐于前往的“星火阵地”,聚人气、增活力,助推乡村治理更加有效。推进协商议事的“舞台”。结合“五创三治”工作,探索将党小组建立在“三治”协商小组上,建立“党小组+星火阵地+协商小组”工作模式,将“星火阵地”周边居住的村“三治”协商组成员纳入进来,“遇事就协商、随时可协商”,推进协商治理常态化。同时,在阵地周边设置“三治”协商成果公示栏,公开全年“五创三治”创建目标、季度创建结果,接受更多党员群众的监督。倡树文明新风的“舞台”。因地改建,不拘泥于室内阵地,依托文化游园、遮荫凉亭,建设开放性地“星火阵地”,在满足党群议事的基础上,吸引更多村民群众开展戏迷擂台赛、象棋比赛等健康向上的群体性活动,推进移风易俗。推进“三治”发展的“舞台”。针对室内、室外多形式的“星火阵地”,融合建设家风教育长廊、党风廉政长廊、村史教育展馆,让党员群众在开展议事协商、文体活动的同时,接受家风、廉政、村史教育,以文化人,以史鉴人,促进“自治、德治、法治”融合发展。
定制度,强服务,组建密切党群关系的“大纽带”。开展“星火阵地”建设,前移了服务关口,下沉了服务事项,织密了服务网格,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支部联系小组的“纽带”。建立支部委员在“星火阵地”坐班值班制度,至少每周召开一次党小组、协商小组人员碰头会,将村支部工作任务细化分解到每个党小组和协商小组,“一周一反馈”,促进各项惠民实事在小组内的落实。小组带动党员的“纽带”。建立党员分类管理制度,依托“星火阵地”,以党小组为单位,将农村党员分为年老体弱、长年流动、长年在家三个类别,对年老体弱党员实行结对帮带管理,对流动党员实行双向联合管理;对长年在家、有帮带能力的党员实行设岗积分管理,推动党员精细化管理,促进党员作用发挥。党员服务群众的“纽带”。将有帮带能力的党员和67岁以上老人代表全部分包到街巷、联系到农户,每名党员联系15户左右农户,每名67岁以上老人代表联系5户左右农户,每天专人值班,定期入户走访,接待来访群众,收集意见建议,化解矛盾纠纷,实现了群众问题就地、有效解决。
“星火阵地”的建立,将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群众的家门口,极大地提高了党员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存在感、自豪感,党组织接触的群众更多,收集的民意民情也更加准确,构建了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前哨堡垒”,打造了基层治理新品牌。
供稿:武陟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