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有一条规矩延续40年:集体的门面房只租不卖!”2020年12月2日,记者走进享有河南省先进村委、河南省“五个好”村党(总)支部、“河南省民间艺术之乡”称号的河南省焦作市示范区苏家作乡苏家作村,村里正在进行分红大会,村党总支书记毋豆的话令记者眼前一亮。
红利来自该村“坚守不卖”的集体用地,该村成立股份合作社统一经营,经过良好运行,每年对全村1339户、7728名股民进行分红,而这样的分红在该村每年要上演多次。
村集体建的工业园区一角 焦作日报记者 赵耀东 摄
“如果把资产卖光,没有了集体经济,谁拿钱搞村里的建设?谁来给群众办好事?谁还信任我们村干部?”这是上世纪80年代初该村党总支向全村发出的“三问”。
该村发展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依靠村“两委”干部团结带领群众艰苦创业,开办预制厂、面粉厂、方便面厂等,靠集体经济打了翻身仗,初步实现脱贫致富,村集体也有了部分积累。尤其是从国道327到纬一路,村集体的门面房有350间,当时,一些期待“改制”“私有化”的人跃跃欲试,甚至已经备好了购买金。
村党总支一班人经过讨论硬是不开这个口子,坚持“不改制、不出售”,铁心要把集体的资产放在集体的账本上。从上世纪80年代初村党支部会上定下所有门面房“只租不卖”的规矩,一直延续到现在。
党建综合体内的村民图书馆 焦作日报记者 赵耀东 摄
2015年,该村投资1200万元,建设了1万余平方米的世纪华盛生活广场,一个村里能有一个如此大规模的商业广场,在整个焦作市都是罕见的。2019年,该村年总产值已达7000余万元,年集体收入300余万元,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集体有钱,咋能让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咋能让村民享受更多福利?苏家作打出组合拳。
成立股份合作社盘活集体用地,村民人人是股民;建立工业园区、特色种植园区,村民人人端上“集体饭碗”;靠着集体经济的“反哺”,村民建起了一排排整齐的新民居,物业服务完善、配套设施齐全;都市化的村庄4横4纵8条苏大街有模有样;全村用清洁能源天然气做饭,“市民化”的村民每年享受各类生活福利补贴10多项。
党建综合体内的公益性直播,销售绿色生态果蔬等30多种。焦作日报记者 赵耀东 摄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苏家作龙凤灯舞保护协会获得“苏家作龙凤灯舞”项目保护单位资格。为保护这一民俗文化瑰宝,该村专门成立了苏家作龙凤灯舞保护和发展委员会,全村每年有500多人参加演出,有300多人从事龙凤灯制作,龙凤呈祥、丹凤朝阳、百鸟朝凤、游龙戏凤、张羽煮海、文王拉纤、刘海戏蟾等一个个精彩灯舞被挖掘、传承、保护、发扬,每年数十场商业、公益演出,苏家作的龙凤灯舞蹈不仅名扬国内外,更舞出新时代龙凤经济。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郭树勋 通讯员 孔祥飞 报道
来源:学习强国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