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基层党建
山阳区:执“区域化党建”之笔 绘乡村振兴好“丰”景
发布者:焦作市委组织部 | 日期:2024-10-17 | 阅读:1626
“到了金银花的采摘期,每次送完孩子上学我都来地里摘会儿,平均一天能赚60块钱。”寺河村村民王阿姨笑脸盈盈地说。这得益于山阳区农旅融合片区推行的中草药特色种植项目,目前已整合片区用地600亩,各类中草药年产量达1.6万斤,年产值25万元,集体经济年增收11万元。


近年来,山阳区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要素相聚”的原则,锚定“一核两翼五板块”建设蓝图,全方位构建“一链四合”工作机制,促进链上组织融合、资源整合、服务聚合、发展联合,带动“文化景区、特色种植、休闲采摘、娱乐项目、特色商业”五大板块跃进提升,探索出一条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互动共赢的新路径。

夯实党建联盟堡垒,打造基层互联“新模式”。山阳区打破就村抓村、就支部抓支部的惯性思维,搭建“1+5+1”党组织架构,即成立农旅融合片区功能性党委,下辖巡返、上马、寺河、高岭、李贵作5个农村党支部,培育欣丰源公司为片区龙头企业,创新“三项机制+三张清单”工作模式。区委组织部牵头抓总,农业农村、文旅等区直单位握指成拳、定点发力,建立重点任务清单10项、需求清单9项、资源清单24项,形成资源聚合、相互支撑、耦合促进的“三位一体”工作格局,以组织体系有形推动片区发展有效。片区党委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聘请欣丰源公司董事长张杜涛为特色种植板块的职业经理人,与各村共同签订双绑协议,以党建联合促进各项工作联动发展,逐步形成党建“一张网”、发展“一盘棋”的“大党建”工作格局。

创新共建共享机制,擦亮产业发展“金招牌”。振兴路上,产业为先、项目为王,山阳区牢牢抓住产业发展这个“牛鼻子”,围绕农旅融合产业链,探索现代农业与乡村休闲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全力推进寺河村大棚采摘、巡返大庄园、黄龙山登山步道、体育健身公园等16个农旅项目。比如,立足特色中草药产业,通过与片区龙头企业搭建“订单+包销”合作模式,组织带动30余户村民,利用自有耕地或房前屋后闲置空地,积极开展种植,农忙季人均月收入2600-4000元;培育壮大中草药精深加工项目,拓展延伸产业链条,实现项目与片区双向赋能,带动周边500余人从事中药材种植及周边行业;有序推进片区数字化智慧物流项目,投资5000万元搭建新能源货车数字平台,实现农业“接二连三”,区域内“多元素集合、多亮点聚合、多产业融合”,助力片区发展破题起势、全域振兴。

搭建互融互通平台,激发基层服务“活力源”。山阳区立足发展实际,精准聚焦片区企业、群众需求,不断优化和扩大服务供给。积蓄人才“能量源”,组建市区两级11人农业专家队伍、7人“土专家”队伍,通过送技术、送信息、送政策、解难题,不断抓好中草药种植的人才培育及管理技术提升,为片区建设“献智”。针对片区闲散劳动力、居家留守妇女,成立乡村振兴技能服务驿站,搭建企业和村民之间的“连心桥”,帮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引入“红色金融e店”,与中国银行、光大银行等5家银行组建金融联盟,着力解决项目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今年以来,已帮助片区企业协调资金300余万元,片区各村分别与邮储银行、农信社签订整村授信协议,解决农户融资50余万元,撬动金融“活水”滋润片区,浇灌高质量发展“沃土”,切实推动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由“串点成线”迈入“强片拓面”新阶段。




主办单位:中共焦作市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凯鸣科技

ICP备案号:豫ICP备10022397号-2

焦作先锋

焦作党员e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