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近年来,解放区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把党建引领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打通社区治理“最后一米”,绘就了一幅基层治理的新画卷。
党建引领擦亮幸福底色
健全组织筑堡垒。以“五星”支部创建和“美丽楼院”创建为载体,坚持把党的基层组织纵向延伸至楼组,横向覆盖至全领域,建立“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院(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构架,形成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目前,组建了251个网格党支部,建成楼院党小组702个,确立党员中心户1359户。
固本强基添动能。围绕“社区大党委”,充分发挥驻区单位、帮扶单位、社会组织三支力量,组织110个驻区单位加入楼院党群议事会,30余家驻区单位投资改善楼院基础设施,40余家文明单位结对帮扶老旧小区,200余家社会组织在楼院开展公益活动。同时,把楼院强基作为自治“一号工程”,选配楼院主心骨,激活党组织的神经末梢。
网格治理聚合力。以网格化为基础,不断深化党建工作模式,科学划分全科网格447个,建立“一网一长三员”服务队伍,配备专职网格员470名,670名职能部门人员任兼职网格员,选派130余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驻网格,不断建强网格服务队伍。同时,整合政法、住建、城管等18个民生服务职能部门力量,协调联动,实现部门“供给”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形成齐抓共管格局。
因院施策激发治理活力
创新“私人订制”。积极推行党建引领、群众自治、因院施策的管理方式,探索了多元楼院自治管理模式。推行“自治金+楼院合伙人”模式、“公共资源收益”模式、“半物业化管理”模式、“低价自治金”模式、“红色物业”管理模式、“商户联盟”模式、“三方联动”协商共治模式等,让各楼院书写治理新篇章。
强化“多元治理”。依托564个党群议事会,向上打造“智慧楼院(社区)”,向下建设“幸福楼组”,定期协商楼院事务,共同协调解决邻里矛盾纠纷、环境卫生整治等问题。党群议事会在“零距离”联系服务群众中,凝聚起基层治理的强大“邻聚力”,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全方位治理格局。
突出“因地制宜”。深入挖掘老旧小区文化底蕴,打造“王瑞玲工作室”“爱心爷爷工作室”“爱心红姐工作站”“爱心驿站”等特色品牌,厚植“家”文化、“邻”文化、“善”文化、“融”文化、“和”文化、“悦”文化等品牌特色。建成“先锋楼组”“植趣楼组”“孝亲楼组”等各类“幸福楼组”568个,其中7个楼院的23个楼组被上海复旦大学挂牌为“复旦—益联‘幸福楼组’实验点”。
以民为本打造生活福地
聚民意暖民心。围绕助老爱小、教育宣传、心理咨询、应急救援、女性课堂等,辖区200余家社会组织在楼院开展公益活动,打造了“闲物置换、与爱同行”“追梦人夜校”“公益集市”等一批优质服务品牌。目前,34个社区与150余家驻区单位采取“区域统筹+优势互补”方式,建立契约化服务事项240余项,开展“双向认领”活动800余次。
强服务惠民生。始终秉承“人民群众无小事”的工作理念,对老旧小区进行房顶修复、楼体保温层安装、雨污管道分离、路面沥青硬化和安全技防等设施改造提升,让昔日破旧脏乱差的小区蝶变成温馨幸福的家园港湾。通过连续多年的老旧小区改造,共解决小区灯不亮、路不平、无门岗、黄土裸露、下水道不通等老百姓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3万余件。
办实事解民忧。采取党员联户、干部包片、支部会商等措施,发动5000余名党员包联到户。常态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等服务,利用“大数据+铁脚板”模式,联合街道社工站,强化日常走访,同时,通过持续深化主动发现机制,全面排查精准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