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讲党课③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李京平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下午好!按照机关党总支安排,我与大家共同学习第十一讲《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主要以书里、书外为思考角度,重点探讨两个方面问题,即:书里讲述了什么、书外想到了什么。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书里讲述了什么”;第二、第三部分探讨“书外想到了什么”。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开篇出版说明里说,本书“是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辅助读物”。个人认为,辅助读物就是帮助大家提升认识、深化理解、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的,首先应该把书里内容吃透。下面,我们通过知识导读的形式,捋一捋书里讲的应知应会的知识点。
1.讲“重要意义”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关键一步。没有全面小康的实现,民族复兴就无从谈起。
2.讲“什么是小康社会”的
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
到建党100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
3.讲“新的目标要求”的:6方面1兜底
6方面: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成效显著,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1兜底: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4.讲“全面”实质内涵的:3个全面
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实现“五位一体”全面进步。
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实现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实现城乡区域共同发展。
5.讲“当前重点任务”的:3大攻坚战
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攻坚战。
6.讲“如何推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努力提高“五个文明”,坚定实施“七大战略”。
知识链接:“四个全面”
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出
1.小康社会的首次提出
1979年12月,邓小平会见来华访问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
2.“小康”理念的发展
党的十六大,深刻分析了当前我国小康水平的特点,进而提出了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区别
4.“全面建设”与“全面建成”的不同
(1)发展阶段不同。“建设”代表过程,有任重道远的意味;“建成”代表结果,说明全面小康进入决胜阶段。
(2)内涵不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更加明确,要求更加切合实际,涵盖更加全面,举措更加有力。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
“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目标,主要包括5个方面:
1.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番。
2.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
就业比较充分,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
3.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人民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4.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
5.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现代军事体系更加完善。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