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子是脱贫了,可我还有很多梦想,想让老百姓的腰包再鼓一些,让村子的集体经济富起来……”温县北冷乡西保丰村78岁的党支部书记李永明一边说,脸上满是幸福的笑。
西保丰村有8个村民小组、830户居民,其中144户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4年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2015年,74岁高龄的李永明回到阔别25年的老家,担任该村党支部书记。74岁,原本该颐养天年、安享晚年,但耄耋之龄的李永明却挑起村子脱贫攻坚的担子,带领全村群众摆脱贫困,走上致富路。
狠抓基础建设 改善人居环境
要想富,先修路。村里的主要道路“新朱线”,是附近多个村通往县城的必经之路,然而这条路修了13年都没有修通。“以前入村道路坑坑洼洼,狭窄难行,路边的草都有半人高,更不要说是过车了。”群众们多有怨言。
说了算,定了干。李永明深知打好脱贫攻坚战,必须先抓好基础设施建设这块“短板”。带领村“两委”干部立即行动起来,不分昼夜地做拆迁户的工作,不到两个月就开始修建贯通武德镇、北冷乡的重要通道。
村“两委”还多次与上级单位和多个职能部门结合,争取项目和资金。很快,全村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开工,先后硬化了村内道路4570平方米,修建排水沟4980米,修缮村委大院、升级改造卫生室、解决了村饮水安全问题、建成了40千瓦和15千瓦光伏发电站。一桩桩、一件件,老百姓们看在眼里,记在了心里。
坚持党建引领 脱贫必先立志
在村党群服务中心,赫然入眼的是“欲脱贫必立志”六个大字。李永明和村两委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和“四议两公开”制度,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教育活动,村委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为了使村民尽快脱贫致富,西保丰村坚持“党建+特色产业”,以焦作保和堂制药有限公司为依托,充分发挥温县铁棍山药第一种植大村的优势,大力倡导种植铁棍山药。
李红军是西保丰村两委委员,也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之一。“看着咱们村支书这么大年纪了却依然奋斗在脱贫攻坚的最前线,我心里感慨颇多,也想为群众们做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日常工作外,我也承包了25亩土地用来种植铁棍山药。这几年行情不错,地里季节性用工十几个人,主要是贫困户,能给他们增加一点收入,我感到特别高兴。”李红军说。
脱贫先扶“志 ” 致富要靠“勤”
扶贫先扶志,既要送温暖,更要送志气、送信心。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贫困群众才是主角,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李永明带着村“两委”积极指导贫困户学技术、找思路,帮助和指导贫困群众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使群众从心底拒绝“等靠要”,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实现“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思想转变。
“现在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孩子上学有餐费和住宿补贴,我还用申请来的贷款资金增设了两个种植蘑菇的大棚,现在年收入能达到三万多,再不会拖村里的后腿了!”贫困户苏海军有着种植蘑菇的技术,却一直因缺乏资金不能扩大规模而无法实现脱贫。两委干部知道情况后后,帮助苏海军申请了国家政策贴息贷款5万元。
贫困户夏明亮学习炸油条技术,早上在本村卖油条,中午去赶集卖油条,靠勤劳和技术脱了贫;贫困户苏天才承包20亩地种植山药,并利用农闲时间到附近的厂里打工,年收入大幅度提升……
发展集体经济 增加村民收入
群众富不富,要看村集体有没有收入。集体经济发展是脱贫攻坚村摘帽的一项硬指标,更是群众脱贫致富、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保障。
“西保丰村在黄河滩区承包了近3500亩土地种植铁棍山药,每亩地都能用到30~50个工人。村里的劳动力根本就不够用,还得请外村的人来干活。这不仅带动了我们村的发展,甚至连周边村子也一起带动了。另外,我们利用国家扶贫资金,新上的怀药加工项目,覆盖了全村贫困户,每户都能年增收800元。”李永明介绍说。
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与平安种业合作,发展优质小麦种子2000亩,吸引贫困户土地入股分红、务工取酬增加收入,带动贫困户40余户;建成扶贫开发集体增收40千瓦光伏发电项目,每年可增收4万元,并利用第一书记1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建成15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带动7户重度贫困户,每年600元;同时,按照集体受让中国太极拳博物馆固定资产,返租运营公司获取保底分红的方式,把30万元折股量化给43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200~2600元;村建筑行业、制造鞋厂、外出餐饮服务业共带动贫困人口务工70余人。主导产业扶贫、农业产业带动、到户增收项目、太极拳产业扶贫、光伏扶贫、怀药加工项目,贫困户产业覆盖256余户,叠加率达177%,2018年成功脱贫摘帽。
有了迎难而上的智慧与勇气,危机就是发展的机遇,困难就是成功的注脚。站在西保丰村高标准粮田区,一眼望去,无边无际的麦田绿意盎然,随着拔节的麦苗一起成长的是老支书李永明的新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