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学习强国”平台,在“出彩河南”板块中会发现有一条这样的信息:脱贫致富村民乐,美丽乡村幸福多。这就是沁阳市王召乡前兴福村。
近年来,该村牢固树立“围绕脱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脱贫,检验党建看脱贫”的理念,抓班子、强队伍,树导向、增活力,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证。
着力“三个一”,打造脱贫攻坚“火车头”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前兴福村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一是选好一个带头人。大力实施乡土人才回归工程,注重从致富带头人发展支部书记。退伍军人赵敬松,有较强的生意头脑,在村内开办营养钵厂,专业生产蔬菜、瓜果种植用的营养钵,在村“两委”换届中,成功入选支部书记、村委主任。二是配强一个班子。注重村支部建设,优先推荐村中涌现出的致富能人、退役士兵、进城务工经商人员等进入村“两委”班子。目前“两委”中,退役军人、致富能手、乡土回归人才占到总数的80%。强化学习,多次组织村两委班子到先进单位参观学习,提高“两委”干部履职能力和综合素质,积极发展后备干部,切实增强村级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三是用好一个工作队。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工作队一起分析研究,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带领群众脱贫的措施,争资金、跑项目、与企业对接。
截至目前,争取沁阳市财政扶贫资金81.3万元,修缮村内老旧道路5条,新建中心南北大街排水渠818米,改造自来水管766米;争取焦作市财政扶贫资金52万元,修建了文化中心,硬化地面1000余平方米,修建文化舞台1座、公共厕所1座;争取沁阳市整村提升工程项目资金76.9万元,新建村外排水渠1846米。基础设施项目完成后,彻底解决了村民吃水难、排水难、出行难的问题,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
靶向“三个产业”,探索脱贫攻坚模式
全面推行“支部+产业+农户”模式,组建产业党支部,扶持建立产业基地,实现了“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该村支部积极和3家缝纫加工企业和1家电缆盘具加工企业进行对接,党员示范,共建扶贫基地,安排19名行动不便的贫困劳动人口就近就业,稳定增收;争取到户增收扶贫资金45万元,建设60KW村级光伏发电站,使60户贫困户参股分红;争取财政扶贫资金18万元,利用村南原砖瓦窑的场地引进牧丰合作社投资80余万元建立特色饲养繁育基地,使40户贫困户参股分红,每户年增收450元。
做实“六个常态”,推动支部标准化建设
聚焦基层党支部政治引领、经济发展、民主管理、为民服务、社会治理和文化教育功能,对照“十项标准化”建设体系,突出“制度下墙,成效上墙”,严格执行《党支部组织生活18条规范》,做到“六个常态化”,即:村“两委”班子成员每人每月至少10天轮流在活动场所值班,实现办公常态化;严格“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将每月的15号依次确定为支部集中学习日、主题党日、党费交纳日、支委会议日,实现组织活动常态化;建立活动场所管理制度,村级活动场所均有专职管理人员,负责日常卫生及设备设施管理,实现管理常态化;按照“一编三定”,开展党员联户、积分管理,实现党员先锋作用常态化;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将财务收支、党员发展、党费收缴等各项制度落到实处,实现民主决策常态化;实行党员谈心谈话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