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信息中心
【脱贫攻坚】福来说“福”来,一起看看温县西马村脱贫致富的那些事儿……
发布者:焦作市委组织部 | 日期:2019-06-06 | 阅读:1109

  “以前我住的是土坯房,漏雨潮湿,现在住的是大瓦房,漂亮、干净、宽敞!感谢党和政府,让俺住上了好房子!”王福来是温县赵堡镇西马村的一名贫困户,少年时一只眼睛失明,后突发脑梗又留下后遗症。如今不花一分钱和养女住上了亮堂的新房子。只要说起自己享受的扶贫政策,他都有说不完的话题和感慨。作为温县“精准扶贫危房捐建工程”的受益者,他的新房属于免费修建的“爱心房”。乡亲们说,福来赶上了好政策,好事一桩桩,福来的“福”来了!

  西马村是省级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达50户。温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在接到帮扶西马村的任务后,立即组建帮扶组,按照一帮一或者一帮二模式,组织党员入户走访、了解情况,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确保户户都有帮扶责任人。根据贫困户的不同情况和致贫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计划,细化帮扶措施,确保做到因人施策,有效脱贫。

  打开贫困的枷锁有一把金钥匙,就是发展产业扶贫。近年来,该村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立足实际、创新思路,走出一条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路。

  紧扣农村发展主题,全村推广特色产业项目,大力引导村民从事小麦育种、特色种植、制鞋、养殖、运输、机械制造等产业;引导15户贫困户参与绿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光伏发电项目,每年可获得收益800元;利用新现代农业发展公司带动贫困户8户,每户每年增收1000元;按照集体受让中国太极拳博物馆固定资产返租运营公司获取保底分红的方式,把30万元折股量化到西马村8户贫困户,平均每户每年增收2000元,同时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1.4万元,极大地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缺乏主导产业,对贫困户送钱送物只能解一时之急,难解长期之忧,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改变思路,变输血为造血,引导贫困户树立脱贫靠自己、发展靠自己、致富靠自己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提升精准扶贫的内在动力。

  在村扶贫车间,黑色布料在工人熟练操作的缝纫机里来回穿梭。环顾这个扶贫车间,成排的缝纫机映入眼帘,工人们正认真地忙着手里的活。王涛是这家扶贫车间的负责人,一名看似普通却有着吃苦耐劳、永不服输创业精神的赵堡镇西马村人。

  王涛曾是一名货车司机,一次意外的交通事故使得他原本幸福小康的家庭生活条件一落千丈,负债累累。王涛说,那时候他真的是大脑一片空白,不知道以后的日子该怎么办。后来在亲人和村委们的鼓励和帮助下,才慢慢拾起了生活的信心。凭着对家庭、对生活的热爱,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一边康复训练一边谋生路。现在的王涛不仅实现了自己规模化生产加工的理想,他的鞋帮厂里还为50余名本村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其中包含10户家庭特别困难的贫困户。说起扶贫车间的好处,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出了家门几步路就到厂门,还能照顾家里。以前一年都存不了什么钱,现在每月都能领工资,干劲儿十足。

  目前,像这样的扶贫就业点在西马村一共有3家,累计带动群众70余人,其中贫困户8户,有效解决了部分群众和贫困家庭挣钱顾家两头难的问题。

  扶贫攻坚,贵在精准,只要找准了路子,就能拔掉“穷根”。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赵堡镇党委、政府把支持鼓励村民发展特色养殖业作为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一个重要路径,在技术、资金等方面做到“一村一策、一户一策”,充分结合实际情况、市场需求,引导群众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生态养殖,更通过政策补贴、技术支持、大户带头等方式,积极推动群众创业步伐,带动贫困户弱小群体自我发展能力。2018年,西马村实现整村脱贫。

主办单位:中共焦作市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凯鸣科技

ICP备案号:豫ICP备10022397号-2

焦作先锋

焦作党员e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