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白沟作村,只见村道干净整洁,民居排列有序。田地里,村民们忙得不亦乐乎,欢笑声此起彼伏;广场上,几位老人一边聊天一边锻炼身体,脸上洋溢着笑容;街巷里,三三两两的儿童正在嬉戏玩耍......一幅幅幸福和美的生活画卷,让人不敢相信这里曾经是一个省级贫困村。
白沟作村位于温县西北部,全村435户1822人,耕地面积2520亩。村里无资源无企业,是一个典型的纯农业村,2011年就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
“以前村里的道路是上世纪80年代修的,路面坑坑洼洼的,雨雪天是‘水泥路’,晴天是‘扬灰路’,群众们经常问:啥时候咱村能走上水泥路、‘洋灰路’?扶贫开始后,我们村所有的主街道都硬化,大伙儿甭提多高兴了。现在全村水网也开始改造,补充了地下水,打了30眼井,连村集体也有了收入……2018年,一举摘掉戴了多年的‘贫困’帽!”一桩桩一件件,郭忠祥如数家珍地介绍着,回想起村里近几年的变化,感觉一切都好像还在昨天一样。今年64岁的郭忠祥在白沟作村已连任25年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在这之前,他作为村委成员已为村里服务了15年。
精准扶贫如一缕春风,为白沟作村带来了福音和希望。县里先后派了第一书记、帮扶队员对白沟作村进行帮扶。近年来,白沟作村进一步增强责任体系的核心意识、主动意识和整体意识,确立了责任组长12项责任、村党支部书记12项责任、第一书记10项责任。在责任落实上,责任人共同协作,开展了政策保障措施落实、精准识别等工作。
为了实现帮扶精准有效,帮扶干部对白沟作村进行认真走访摸排,充分了解建档立卡贫困户致贫的原因,并针对不同情况制订了一户一策的脱贫方案:因病致贫的,联系民政、医保进行救助,及时办理惠民保险等手续;有残疾的,帮助办理评残手续,享受相应的护理补助;符合低保条件的,提交村民代表会议研究,办理低保救助手续;有一技之长的,帮助联系外出打工。
坚持“志”“智”双扶 脱贫后劲更足
致富路上,“志”“智”先行。“志”是摆脱贫困的信心,“智”是勤劳致富的技能。帮扶不仅仅是对贫困村进行“输血”,更重要的是在激发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上下功夫,引导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增强贫困村自身的“造血”功能。
“在村里的帮助下,我包了5亩地种植山药,也加工山药片、山药粉,每年还能享受到2000块钱种植山药的政策补贴。村里帮忙销售一部分,在郑州读研究生的儿子在功课之外也帮着一起销售。现在,花销少了,收入多了,我的生活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多亏了咱们党的政策好!”贫困户蔡秋先每天都觉得干劲十足,现在她已经成为山药加工的能手。前几年孩子上大学,自己身体也不好,家里基本就没有什么收入。了解她家里的情况后,帮扶队多次到她家里讲解帮扶政策,鼓励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并帮她想了一条投资少、回报快的致富路子。
今年50岁出头的郭灿武不仅身材矮小,而且因先天性残疾腿脚不便至今没有结婚,村里依据政策给他办理了残疾低保。在得知他喜欢摆弄、拆修小物件后,帮扶单位就鼓励他学习电机维修技术。现在郭灿武已经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敏捷的思维摆脱了“贫困户”这个称号。
贫穷并不可怕,怕的是智慧不足、头脑空空,怕的是知识匮乏、精神委顿。所以,脱贫致富不仅要注意富口袋,更要注意富脑袋。
榜样带动群众 激发致富潜能
一人富不算富,一起富才是富。李永奇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之一。因为懂技术、有手艺,经过他潜心钻研、制作加工的“浇地神器”,在周边乡镇十分畅销。浇地神器是一款用于田间浇地布管的“地龙”,他创新设计了多个出水端口,可以同时对多块田地进行灌溉,不仅方便了群众农田劳作,还极大地减少了浇地用水量。现在的李永奇已经提前实现了致富,但仍然没有忘记村里的乡亲们。他的加工车间里雇的全是因为家庭原因无法外出务工的贫困村民,帮助他们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做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看到他们在自己的带动下走上了脱贫之路,李永奇的心里感到特别满足。
发展集体经济 探索创新产业
驻村帮扶不仅仅是帮助群众解决现实困难,关键在于思想观念的转变与扶贫方式的创新。在摸清白沟作村整个“家底”,发现白沟作集体经济薄弱的情况后,帮扶责任人和村两委立足白沟作村实际,经过多方考察、多次讨论,确定了一条以发展特色种植业为主的新路子——种植冬枣,并到山东沾化学习了种植冬枣的技术。村里专门开辟出土地,种植枣树苗,迈出了发展特色产业的坚定步伐。同时,积极开展土地流转,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1.2万元;建成光伏发电项目,每年可增收2.5万余元;建设移动基站,每年可增收2000元;按照集体受让中国太极拳博物馆固定资产,返租运营公司获取保底分红的方式,把30万元折股量化给贫困户,户均年增收1998元。
如今的白沟作村环境美了,产业旺了,村民的钱袋子也鼓了。勤劳的白沟作村民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创造着“白沟作之变”,把村庄建设成和谐秀美的新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