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村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锚定“两高四着力”,持续深化“一会三微”治理模式,以“干群连心会”强化党建引领,以“微网格、微服务、微治理”推动基层治理高效能。
“连心会”架桥,搭建凝聚服务群众“主平台”。依托每月主题党日,组织包村街道干部、“两委”干部、党员群众召开“月初干群连心会”,畅通群众参与村级事务渠道,搭建社会治理有效平台。“面对面”宣传,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学习上级精神、党内法规、惠民政策,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发自内心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今年以来,各村(社区)已开展7次连心会,参与党员群众近3万人次,党的政策理论知晓率综合提升52%。“心贴心”沟通,让群众“急难愁盼”化为“喜乐安康”。包村干部、“两委”干部近距离“面对面”倾听群众意见建议,健全“问题发现—任务分办—协同处置—结果反馈—考核评价”流程,实行分级分类办理、全程跟踪评价。今年以来,共解决群众反映问题11类176条。“点对点”议事,让群众从“治理对象”变身“治理力量”。凝聚群众力量,办理群众事情,用好小板凳议事、理事会说事等方式,实现群众的事情群众商量着办。丽景社区的1.16万米排污主管道14年未清理,党员群众通过连心会共商共议、群策群力,筹集资金50余万元,76名“技术能人”直接参与,用时13天全部完成,群众依靠自身力量解决社区治理的事迹被河南新闻联播宣传报道。
“微网格”筑基,健全高效能治理“硬机制”。建立健全规范运行、联动办结、激励保障“三项机制”,推动基层治理效能持续提升。规范网格运行机制,夯实治理“神经末梢”。制定《网格运行管理办法》,明确网格事项清单、网格员职责清单、网格员考核评价办法,充分发挥微网格员“传声”“吹哨”“报到”作用。完善联动办结机制,提升问题处置效能。建立“一村一警一员一部门”机制,驻村民警将治安隐患消除在网格,专职矛盾调解员将家常里短化解在网格,驻村部门将资源集聚在网格。建立“两中心双通报”机制,区综治中心统筹网格内治安防控,情指行中心实时联动公安大数据平台,建立“网络舆情周报”制度,治安警情、矛盾纠纷、登记访量实现“三下降”。优化激励保障机制,激活网格队伍活力。强化经费保障,每年拨付财政资金给予微网格员工作补助,各街道结合实际,再给予一定奖励,突出能上能下,将表现优秀的163名微网格员纳入村(社区)“两委”干部后备力量,对5名履职不到位的微网格员予以辞退。
“微服务”落地,构建全域覆盖“服务网”。推动资源、服务、管理下沉,用好“三项清单”,实现服务更精细、供给更精准。精准摸排“需求清单”,靶向对接群众期盼。实行县级干部、包联单位、街道、村社“四方联动”,每月收集梳理群众、企业需求,形成一老一小服务、就业创业、政策帮扶、改革发展等5类162项“需求清单”,明确责任主体、办理时限。今年以来,共爱心送餐、慈善帮扶197人,“一站式”办理项目手续75项,提供就业岗位1582个。统筹整合“资源清单”,凝聚服务强大合力。组织发改、工信、民政等16家部门,整合政策、资金、人才能够资源力量进网入格,确保群众、企业随时能找到“可依靠的力量”。如区工信局梳理17家职能部门44条政策,印发《惠企政策汇编》。细化落实“服务清单”,确保服务纵到底横到边。以“需求清单”为导向,以“资源清单”为支撑,精准兑现“服务清单”,特别是聚焦特殊群体实施特别服务关怀。东苑社区“窗帘之约”事迹多次被《光明日报》《河南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
“微治理”提效,守护社会和谐“平安线”。发挥微网格“小、快、灵”的属性和“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以“微治理”托起“大平安”、释放“大能量”。风险预防在源头,夯实安全“基本线”。坚持关口前移、重心下移,针对“六失人员”,建立“红黄蓝”三色分级管理档案,社区医生、网格员每周双入户,保障群体健康安全。矛盾化解在萌芽,织密稳定“防护线”。常态化开展巡查,随时随地解决群众诉求,通过微网格员提前介入,将原可能引发集访的小区污水治理纠纷转化为居民议事会共识方案。幸福深耕在网格,打造治理“标准线”。建立困境儿童、独居老人等7类群体数据库,每月更新需求清单,实施“困境儿童营养支持计划”,延续14年的“一条被子的故事”展示了社区幸福治理温度,“爱心之家”社会救助服务项目入选全省社会救助创新实践优秀案例。